爵位土魯斯伯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三等下諾曼第總督
兼職三等參贊資政
兼職萬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配偶
|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其經典著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 1927)中深入探討了時間性(Temporality)的概念,這是理解他整體哲學的重要關鍵。時間性不僅僅是時間的物理流逝,而是一種存在的根本結構。
基本概念時間性與存在的關係
海德格認為,時間性是理解存在的關鍵。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指出,時間是所有存在理解的「地平線」(horizon),也就是說,任何對存在的理解都必須在時間的框架內進行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這種觀點顛覆了傳統哲學中時間與存在的分離,強調時間性是存在的內在結構。
原始時間性(Originary Temporality)
海德格引入了「原始時間性」這一概念,來區分於普通時間觀念(如物理學中的線性時間)。原始時間性包含未來、現在和過去,這三者不是按順序依次出現,而是以一種非連續的方式共存於Dasein的存在結構中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海德格強調,Dasein的存在並不是在時間中進行的事件,而是通過時間性來體現的存在方式。
存在與時間的統一
在海德格的哲學中,時間性與Dasein的存在方式密切相關。他指出,Dasein的未來性(projection)、現在性(thrownness)和過去性(having-been)共同構成了其時間結構。這種結構反映了Dasein如何通過對未來的投射、對現在的應對和對過去的理解來構建其存在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JSTOR)。
時間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日常時間性(Everyday Temporality)
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詳細描述了Dasein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性。他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性體現在我們的計劃、期望和記憶中。例如,我們對未來的計劃構成了我們的未來性,而我們的回憶和過去的經驗則構成了我們的過去性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焦慮與時間性
海德格認為,焦慮(Angst)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能夠揭示Dasein的時間結構。在焦慮中,Dasein會意識到其存在的有限性和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時間性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時間性與死亡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
海德格提出,Dasein的存在本質上是一種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這意味著,Dasein始終面臨著其存在的終結,這種對死亡的意識構成了其時間性的核心部分。向死而在使得Dasein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並促使其以更真實的方式存在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海德格的時間性概念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將時間性作為理解存在的關鍵,他重新定義了時間與存在的關係,並為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時間性不僅是一種哲學概念,更是我們理解自己存在方式的重要框架。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