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113|回復: 0

[轉貼] 商人,傳教士,總督府──大英博物館中,為何有這麼多臺灣原住民族文物?

[複製鏈接]

內閣

功勳0
學研0
法郎8504

95

主題

528

回帖

8504

積分

爵位奧弗涅女伯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三等內政及財政大臣
兼職六等阿羅芒什萊班市長
兼職六等都爾市長
配偶
發表於 2024-3-10 16:5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英博物館裡也有收藏臺灣文物?你可能會想,應該是貨幣部門收藏不同年代的臺灣鈔票吧?其實不只這些,如果我們打開大英博物館藏品的搜尋頁面,在關鍵字輸入「Taiwan」,你會發現有超過兩千筆的搜尋結果;假設我們再縮限製造和取得地在臺灣,也有 1,700 多件的物品,這個數字只是暫時的,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目前大英博物館網站上有圖片的臺灣文物有 400 多件。雖然跟大英博物館 800 萬件的收藏比起來,其實一點都不多。不過,和不少人以為只有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的數量相比,也算是突破大家的想像了。

那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臺灣文物大部分都是什麼東西呢?除了一些藝術作品和錢有關的收藏,像是:書法、水墨畫、刷卡機、早期的紙鈔等,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臺灣原住民的物品!

這些原住民的物品,包含各種傳統的衣服、裝飾品,還有精緻的生活用品,從使用的材料和物品的用途,我們可以知道以前的原住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這些東西,也成了他們過去生活的歷史證明。

這些文物之所以會進到遙遠的大英博物館,主要是 19 世紀中葉的時候,清朝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和法國,依照後續的協議,臺灣必須開放部分港口讓外國人做生意,於是有許多西方國家的外交官、商人、傳教士和學者陸續來到臺灣,讓他們有機會把一些看到的東西帶回去英國。

當時要深入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並不容易,更何況是拿到原住民的物品,所以外國人大多透過不同的人脈去接觸原住民,加上各自不同的目的和興趣,也讓他們收集到的東西很不一樣,比如說:有學者透過領事館的人脈拿到平埔族的東西;而開創臺灣盲人教育的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師,則是透過教會信徒的家人幫忙,才能到山區的部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拿到高山原住民的物品。

大英博物館裡也有收藏臺灣文物?你可能會想,應該是貨幣部門收藏不同年代的臺灣鈔票吧?其實不只這些,如果我們打開大英博物館藏品的搜尋頁面,在關鍵字輸入「Taiwan」,你會發現有超過兩千筆的搜尋結果;假設我們再縮限製造和取得地在臺灣,也有 1,700 多件的物品,這個數字只是暫時的,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目前大英博物館網站上有圖片的臺灣文物有 400 多件。雖然跟大英博物館 800 萬件的收藏比起來,其實一點都不多。不過,和不少人以為只有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的數量相比,也算是突破大家的想像了。

那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臺灣文物大部分都是什麼東西呢?除了一些藝術作品和錢有關的收藏,像是:書法、水墨畫、刷卡機、早期的紙鈔等,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臺灣原住民的物品!

這些原住民的物品,包含各種傳統的衣服、裝飾品,還有精緻的生活用品,從使用的材料和物品的用途,我們可以知道以前的原住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這些東西,也成了他們過去生活的歷史證明。

這些文物之所以會進到遙遠的大英博物館,主要是 19 世紀中葉的時候,清朝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和法國,依照後續的協議,臺灣必須開放部分港口讓外國人做生意,於是有許多西方國家的外交官、商人、傳教士和學者陸續來到臺灣,讓他們有機會把一些看到的東西帶回去英國。

當時要深入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並不容易,更何況是拿到原住民的物品,所以外國人大多透過不同的人脈去接觸原住民,加上各自不同的目的和興趣,也讓他們收集到的東西很不一樣,比如說:有學者透過領事館的人脈拿到平埔族的東西;而開創臺灣盲人教育的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師,則是透過教會信徒的家人幫忙,才能到山區的部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拿到高山原住民的物品。

除此之外,英國第一位來臺灣的外交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先生,因為非常喜歡植物,堪稱植物追星族,他就收集了許多跟臺灣植物有關的東西,包括草編的檳榔籃和草蓆。到了20世紀,不少外國人來臺灣旅行,一位藝術家曾到蘭嶼觀光,還買了當地的紀念品,也讓臺灣原住民的物品就此飄洋過海到了英國。

所以,大英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藏品,除了有來臺的外國人捐贈的,也有商人跟他們買了之後,再送給大英博物館的。不只如此,還有一個特別的來源,那就是臺灣總督府送給大英博物館的!

這邊要特別說明,不要覺得大英博物館什麼都收,如果不是精品或是好東西,他們也是會拒絕的。 19 世紀的英國跟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到處建立海外殖民地,搶奴隸也搶資源。歐洲人在各地遇到了和他們講話與習慣不一樣的原住民,為了增加管理效率和找到更多值錢的資源,西方國家開始流行研究原住民,和他們平常使用的好東西。這也影響了博物館,開始收集不同原住民的物品,大英博物館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為什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會捐東西給大英博物館呢?這就要提到日本辦過最盛大的海外活動了。 1910 年,日本和英國聯合舉辦了一個大型博覽會,叫作「日英博覽會」,地點在英國首都倫敦,這是日本首次和歐洲國家聯手舉辦的博覽會,目的是要促進跟英國的關係,同時也增加兩國之間的貿易。

這個日英博覽會裡面有將近一半的展品是日本政府提供的,用來向英國強調日本是一個進步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這個博覽會裡面還為當時的殖民地,像是臺灣和韓國都設置了一個展示廳,其中臺灣廳裡面除了介紹臺灣的產物,如茶葉、樟腦、蔗糖之外,還擺放了許多原住民的東西。 此外,日本政府甚至帶了一些原住民,像是臺灣的排灣族和北海道的愛奴族到倫敦去表演,主要是想用原住民的原始和野蠻來襯托日本是文明的國家,可以跟英國媲美。

日英博覽會結束之後,有許多展品寄送回日本,另外有超過200箱的物品被分送到30個不同的機構,其中一部分就送給了大英博物館,這也是為什麼大英博物館裡面會有臺灣總督府捐贈的東西。還有一些展品被送給歐洲其他的城市,所以歐洲的博物館裡偶爾也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的臺灣原住民物品。

大英博物館裡面的臺灣原住民收藏有許多是現在臺灣很難看到,甚至是被誤會只有在文獻才會出現的原住民物品,就拿狗毛編織的衣服和用虎頭蜂做的項鍊來說吧。

大英博物館裡有一件臺灣原住民用狗毛做成的衣服,對,你沒有看錯,就是狗毛!有些文獻曾說原住民會用一種叫作「白獅犬」的狗毛,來製作像是衣物或毯子的紡織品。「白獅犬」聽起來是種外表像白色獅子的狗,但因為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牠長相的圖像,所以現在的人沒有辦法確認這種神祕的狗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我們只知道白獅犬是一種曾經出現在臺灣的特有犬種,過去常跟平地原住民生活在一起,不過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消失不見。據說牠的毛品質很好,有些部落裡的狗身上常被剃得光禿禿的。文獻還說,原住民經常用樹皮或稻草跟狗毛編織在一起,做成紡織品,狗毛還可以染成各種顏色,或做成狗毛線,看起來非常美麗,這也讓許多當時造訪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別寫了下來。

荷蘭最後一任臺灣長官就曾形容原住民最好的衣服是用狗毛做的。一位到臺灣開採硫磺的清朝官員郁永河也說,他注意到冬天時一些原住民的衣服是用狗毛做的,這種衣服質地細密,很珍貴也很搶手,就算想買也可能買不到,得透過關係才有機會取得。在過去如果有人要用一頭牛來交換一件狗毛做的紡織品,原住民都還可能會面有難色,不太願意呢!

大英博物館這件用狗毛編織的衣服,是一件無袖的紅色長上衣,正面有夾雜垂直的藍白線條,衣服的邊緣和接縫處有許多小的貝珠裝飾,貝珠就是把貝殼磨成綠豆大小的圓形珠子,它讓衣服看起來更加精緻。這件衣服主要是用狗毛跟苧麻做的,是甘為霖牧師用一把來福長槍才換到的,由此可見狗毛衣服的珍貴價值。後來這件衣服被帶回英國,輾轉捐給了大英博物館。

不過,大英博物館過去其實沒有注意到這件衣服是狗毛做的,一直到臺灣一位重要的人類學家胡家瑜教授在英國做研究的時候,察覺到這件衣服上面的動物毛髮很特別,特別請博物館協助送去化驗 DNA ,才證實了過去歷史文獻中的狗毛紡織品是真的存在,這件文物也成了目前唯一有紀錄的臺灣原住民狗毛衣服,是臺灣原住民在國外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

大英博物館裡面還有許多特別的原住民文物,像是稀有的虎頭蜂頭串項鍊,也就是一條串滿虎頭蜂頭的項鍊,上面有超過 100 顆的虎頭蜂頭,全部只靠一條麻線穿過去。它就是日英博覽會之後由臺灣總督府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雖然這條項鍊因為時間久遠,斷成了好幾節,不過上面密密麻麻的虎頭蜂頭,還是讓今天的我們看起來覺得嘖嘖稱奇。

這些蜂頭可能是來自俗稱中華大虎頭蜂 (Vespa mandarinia) ──身體交錯著鮮豔的黃色和黑色,其中黃色的頭部特別大。雖然體型比蜜蜂大上許多,不過要把直徑只有大約 1.5 公分的虎頭蜂頭一顆一顆串起來,也是需要很細膩的手藝。加上虎頭蜂的攻擊性強,又有毒,被叮到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研究人員認為,這條項鍊可能是給部落裡的勇士配戴的,用來代表超乎常人的勇氣。也有一些原住民說,這種項鍊可以當作保護小孩子的護身符,用來防止惡靈的騷擾。不管怎麼說,在脖子上掛滿一百多隻虎頭蜂的頭,應該對人或鬼都滿有嚇阻效果的。

大英博物館裡面收藏的臺灣原住民文物,如:手工編織的服裝、原始的工具,都是早期西方人覺得能代表臺灣原住民的東西,帶有神祕的異國情調,也跟現代進步的歐洲社會形成明顯對比。這些文物不只是一種早期西方人看臺灣原住民的方式,也是兩個陌生文化初次接觸的歷史證據。但很可惜的是,除了書畫和藝術作品之外,這些原住民藏品基本上都沒有被大英博物館展示過,只是保存在庫房裡,主要是因為館方不清楚這些文物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這些文物的來源也有些疑慮,尤其是日英博覽會分送的收藏品。據原住民和研究人員說,其實當初日英博覽會裡有很多的東西是日本人跟原住民借的,但沒想到最後他們卻把物品分送給英國和其他歐洲城市。有些老人家和部落到現在都還在等這些東西回來。這些臺灣原住民的文物需要更多人的關注,未來才有機會能讓它們被公開展出,甚至是回家,讓大家都有機會可以欣賞它們的美和特別的價值。

如果下次有機會到大英博物館,記得留意看看有哪些臺灣的文物出現在展場裡,或許你看到它們之後,會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意外覺得有親切感喔!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british-museum-taiwan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素材授權及鳴謝|法蘭西帝國

GMT+8, 2024-12-4 01:17 , Processed in 0.0177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