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128|回復: 1

[原創] 讀《羅生門》

[複製鏈接]

議員

功勳0
學研0
法郎8165

180

主題

1043

回帖

8165

積分

爵位土魯斯伯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三等下諾曼第總督
兼職三等參贊資政
兼職萬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配偶
發表於 2024-1-19 17:4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 《管子·牧民》

這是重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後,最為簡潔有力的想法。當一個人溫飽都成問題,將要餓死的人,問他禮儀和道德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芥川龍之介一生所寫的小說,說盡許多對人性的猜疑。他認為人性就是這樣,被逼到生死邊緣,任何道德、善惡等價值觀都將當然無存。

當僕人看見老嫗所產生「為道德而挺身而出」的想法時,那股想法就如此真切地是在為正義而行?亦或者就僅僅是強者遇見弱者時,所產生的征服欲望,以名為「道德正義」的假象作為自身醜惡行為的遮羞布?

對人性懷疑的反面,著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提出「康德倫理」。康德認為,「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意願而善,而非因為它所促成的事或物、或它導致的結果而為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道德與否,是看他的動機,而非最後產生的結果。康德並非認為一個行動若道德上為善,行動者就必不能懷有任何目的。康德的「至上善」概念與孟子的「人性本善」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面對飢餓、生存等生存現實之前,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會有多少人會就此墮落?

芥川龍之介對人性的懷疑,或許能以邊沁的思想相互呼應。邊沁認為衡量人類一切行為價值的標準,人們應該首要揀出會受該事情影響的人,然後計算這件事對他產生的快樂的價值和痛苦的價值,衡量快樂會否大於痛苦,就可以知道該行為是否符合效益原則。在「生存」這件事之前,一切道德彷彿是作為一個人為自身行為的價值,與他人看待自身的價值而衡量。

端看人的善惡行為,究竟是人受到教育而學習了「善」的道德觀,亦或者是人本質就是善,反而是社會現實教育了「惡」的利益觀?為生存而侵害他人,本質是善或惡?都是《羅生門》這篇短短三千餘字的小說中,所嘗試探討的事情。顯而易見的,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結局,是傾向於後者。老嫗怪異、詭譎的行為,使僕人的內心滋生了「惡」的想法。但那究竟是否為「惡」?善惡是否就如此分明而純粹?善所呈現的道德觀便是符合大眾所期待的價值觀,當一個文化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社會存在,以《三體》小說為例,三體人群體必須為整體三體人做出貢獻,倘若做不到便會被直接處死,節省群體所消耗的資源,為「生存」這項生命存在的唯一目標而捨棄道德。或許在生存這件事之前,能持續生存下去的意義更大一些。縱使苟且偷生、心存狡詐,活著便是存在。

在追逐且對人性有所期待,但又懷疑人是否能時刻保持自身對他人的「善」,其中的掙扎和吶喊,貫穿《羅生門》小說,同時也貫穿芥川龍之介的一生。芥川龍之介在人性中探尋,以寫實的文字說盡人性的醜惡、苦悶和絕望。善與惡的彼端,或許就僅僅只有一步之隔。在選擇之際,往往也僅需要在那一念之間。也許在探尋人性的過程中,會覺得徬徨。但感受本身就足以賦予生命意義了,尋求生命意義沒有固定的方向,芥川龍之介的文字給予了真切的感受,在文字中感同身受那些掙扎,就是對人性存在的重要意義。相信也好,懷疑也罷,人性就在那,供人檢驗和玩味。
朴樹散花,不知去向。

法官

功勳0
學研0
法郎1685

12

主題

234

回帖

1685

積分

爵位
職位二等大法官
兼職
兼職
兼職
配偶
發表於 2024-5-19 11:07:40 | 顯示全部樓層
要說能這樣串接、連結知識的,你真的是我身邊最擅長這樣做的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素材授權及鳴謝|法蘭西帝國

GMT+8, 2024-9-20 00:52 , Processed in 0.0163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