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66|回復: 0

[原創] 全家便利商店的零售策略與AI轉型

[複製鏈接]

議員

功勳0
學研0
法郎8518

249

主題

1114

回帖

8518

積分

爵位土魯斯伯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三等下諾曼第總督
兼職三等參贊資政
兼職萬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配偶
發表於 2025-9-14 21: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全家本質上是𥴊仔店(雜貨店)。」

全家黃部長的這句話一出口,全場是一陣靜默,接著大家開始點頭。這句話這不只是自嘲,而是一種極為清醒的認識。面對世界的高速轉變,若沒有認清本質,那很容易失去方向。
近期受到一句話的啟發:「別幹乙方,除非壟斷,否則再賺也沒幾個錢;要幹甲方,靠近賣貨,那才是有利潤能、賺錢。」此次聽全家會員數據創研部黃士杰部長的分享,一窺全家是如何理解、拆分、建構和佈局零售市場。

全家便利商店不是科技公司、不是平台型巨獸、更不是所謂「數據公司」。它本質上是一間雜貨店,一間努力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平凡的雜貨店。但這間雜貨店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它的身影。

很多剛接觸銷售的人、還沒創業但正在觀察市場的人,心裡都會冒出類似的念頭:
「我賺的這個價差,是合理的嗎?」
「顧客知道我有利潤,會不會就不跟我買了?」
「如果網路電商、量販店在打折,那我怎麼可能賣得出去?」

這些問題,乍看是關於價格、關於通路競爭、關於市場現實;但其實,它們的背後,是更深的自我懷疑:「我,值不值得賺這筆錢?」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關鍵真相:
價格 ≠ 價值;利潤 ≠ 剝削。

在自由市場裡,你不是靠「多賣貴一點」來賺錢,而是靠「創造差異價值」來取得利潤。這個價值,可能是:
一段專業的講解與陪伴;
一個更容易理解與選擇的購買體驗;
一次貼近生活需求的產品組合;
一個信任感強、服務溫暖的顧問關係。

再來,你該認清「價格不再是唯一因素」:顧客並不總是去最便宜的地方買東西。否則,全家怎麼可能還能賣原價?星巴克怎麼可能賣超商三倍價的咖啡?UNIQLO 怎麼可能賣得比淘寶貴還熱賣?Apple 怎麼可能都不打折?

因為他們不是賣價格,而是賣體驗、賣信任、賣身份、賣簡單、賣時間、賣感覺。這世界上真正能「成功銷售」的,不是因為最便宜,而是因為顧客在你這裡得到了他要的價值。

簡單說,就是四種情境:
要便宜,上網購;
要便捷,便利店;
要多樣,量販店;
要服務,找銷售。

要便宜,上網購:
在價格成為決定性因素時,網路購物自然是首選。無店租、無櫃姐、無空間限制,只靠倉儲和物流系統壓縮成本,把商品以最極限的價格送到你家。你不在意服務,也不在意等待,只要能「便宜入手」,網購就贏了。

要便捷,便利店:
當你要的不是比價,而是「此刻就能解決問題」,便利商店就是答案。不需要導航、不需要免運門檻、不需要等貨,只要走進去就有咖啡、便當、寄件、票券、ATM、影印、口罩。這是時間效率的交叉點,不是最便宜,但永遠最快。

要多樣,量販店:
當你想囤貨、想買給家人、想一次買齊一週份的食材和生活用品,那就去量販店。它不是走「便利」,而是走「單位成本最小化」與「大量選擇」。

要服務,找銷售:
當你需要的不只是買東西,而是做選擇、找專業、聽建議、甚至被理解,那麼你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銷售人員。房子、車子、保險、醫療、營養品……這些東西太重要、太複雜、太多變了,不是比價比得出答案的──你需要的是一個導師、顧問、朋友型的專業陪跑員。

而你要打造的事業,必須清楚:你在哪一條賽道?你憑什麼存在?你的優勢如何構成?

全家選的是第二條路「便捷」與「熟悉感」。它們不和網購拼價格,也不和量販拼規模,而是佔據「需求頻率 × 擁有場景 × 快速交付 × 使用習慣」這個獨特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它可以賣「原價」,甚至讓你忘記什麼叫做「比價」。

這樣的商業模式,有別於追求純網路規模的電商巨頭,也不同於追求高毛利的精品通路。它選擇了一條「銷售頻率 × 場景信任 × 多元便民 × 自有品牌 × 數據治理」的路,這條路的重點不是規模,而是「場景的總量與滲透率」。你可能不會一天打開 10 次 蝦皮,但你可能會走進便利商店三次:早晨買咖啡、中午繳費、晚上寄件。每一次,都不是「大單」,但每一次,都是一筆「可被計算的行為」。

這正是全家定義且正在把握的零售未來。

未來零售不是「通路戰」或「價格戰」,而是誰掌握了更多的可轉換消費場景與可用的數據行為鏈。全家用 AISAS(注意→興趣→搜尋→購買→分享)的基礎模型,加上 RMN(Retail Media Network)的場景實踐,在每一筆交易背後留下數據、回饋與下一次行銷的線索。

線下的每一個「嫌貨點」——也成了商品升級的依據;線上的每一張「未結帳的購物車」也成了會員再行銷的觸發點。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的治理能力。

這不是單純砸錢堆數據中心,而是從「雲地整合」「App 會員共用」「POS 升級」「商品資料標準化」「數據治理委員會」一層層建立的治理體系,讓這家「雜貨店」真正有能力用數據來營運。而提升零售力,就是在不斷升級顧客對銷售方的信任。本質上,就是把貨給賣出去。

「我有好產品啊,成分很棒、產地很好、品牌有故事。」

我常常聽到這句話。對,說得沒錯,但那還不夠。再好的貨,還是得有人把它賣出去。再好的產品,若沒人介紹、沒人解釋、沒人推薦,它就只是庫存。這也是為什麼便利商店明明賣得比電商貴,卻能持續成交;為什麼保險、健康品、教育課程,還是需要一個人坐下來好好聊。你不是在推銷,而是在幫顧客做選擇、減少風險、獲得安心。

當代銷售,必須時刻自問:
「我提供了什麼是平台無法給的?」
每種模式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要用錯了方法,更不要站錯了位置。
「全家本質上還是雜貨店。」這是內部高層的清醒認知。但它也是全台最懂如何把「場景」變成「行為」,把「便利」變成「信任」的品牌之一。

它賣原價,卻還是能持續成交,因為它從來不是靠比價,而是靠:
⒈佔住場景(你每天經過);
⒉習慣建立(會員任務、點數回饋、App券);
⒊服務整合(取貨、繳費、咖啡、寄件);
數據驅動(什麼商品該推、哪些客群該觸發);
⒋品牌信任(乾淨、穩定、安心);

全家懂得把「每次來店」都當作一次銷售行為,每一筆交易都能產出一筆數據資產。這是它們升級、轉型的重要關鍵。

大多數人可能沒有它們的系統、門市或資源,但可以有他們的思維。別問你能不能賣出去,先問你能不能為對方創造一個願意買下去的理由。

價格戰會輸。但信任戰,只要你願意經營,就有你的勝場。
朴樹散花,不知去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素材授權及鳴謝|法蘭西帝國

GMT+8, 2025-10-6 10:49 , Processed in 0.0192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