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147|回復: 2

論人心理的發展

[複製鏈接]

議員

功勳0
學研0
法郎8561

76

主題

332

回帖

8561

積分

爵位索姆女子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六等國家銀行行長
兼職六等商業管理局局長
兼職六等馬耶訥市長
配偶
發表於 2024-1-27 09:3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前言

艾利克森(E.H. Erikson)進一步發展了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將其應用於解釋一般人的人格發展。他特別強調了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並創立了一種被稱為心理社會論的理論體系。艾利克森將人一生的發展划分為八個不同的時期,這個分類突顯了自我心理學中人格發展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個體在一生中的發展變化。

他將每一個發展階段視為相對的兩極發展,意味著在每一個時期,個體都需要面對一系列的發展衝突和挑戰。這些八個發展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但每一個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則取決於社會環境的因素。因此,這種理論也被稱為心理社會階段論,強調了個體的發展是由生物學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都伴隨著一種內在的危機,這個危機的解決對個體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它代表著個體正式從前一階段轉向後一階段。如果這個危機能夠順利解決或度過,這將對個體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於強化自我功能和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反,如果危機無法得到適切解決,這將帶來消極的影響,削弱個體的自我功能,並妨礙其適應周圍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個階段的積極發展將有助於擴大後一個階段解決危機的可能性,這種積極的連鎖效應有助於個體的整體發展。然而,如果前一階段的發展是消極的,那麼它可能對後續階段的危機解決產生負面影響,使其變得更加困難。

每次危機的解決都包含了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並對個體的發展軌跡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握心理社會發展的過程,以及個體如何應對不同階段的挑戰。

二、信任對不信任

信任對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是心理社會發展的首個階段,它從出生一直延續到嬰兒約一歲的時期,這也對應了佛洛伊德心理發展理論中的口腔期,以及發展心理學中所稱的嬰兒期。這個關鍵時期的社會互動主要涉及建立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

在這個時期,嬰兒通過與母親的持續擁抱和餵食等互動,形成對自己和周遭環境的基本態度。當母親提供愛、微笑、溫暖和照顧時,嬰兒建立了信任感,他們開始信任自己以及這個世界。相反,如果母親的反應不穩定或不支持,嬰兒可能會產生不信任感。

這個階段的積極發展表現為希望,即嬰兒期望世界是一個可以信賴和溫暖的地方。而消極的發展則表現為恐懼,如果嬰兒經歷了連續的不信任感,他們可能會對世界感到恐懼和不安。

三、自主對羞愧懷疑

自主對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此階段發生在兒童大約二至三歲,相當於佛洛伊德的肛門期,也對應了發展心理學中的幼兒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開始增強,他們學會了行走、推拉物品、握取物件等。

父母在這個階段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做他們能夠做的事情,鼓勵孩子去學習控制自己和周遭環境,那麼孩子就有可能發展出自主性和自律的行為。這意味著孩子能夠自由地做出選擇,發展出自主意志,同時也能夠自我限制,理解自己的界限。

如果父母缺乏耐心,經常代替孩子去做那些他們本來能夠完成的事情,孩子可能會開始感到羞愧和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負面經驗可能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不安,並且懷疑自己的自主性。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表現為自由意志、自由選擇和自我限制的能力。而在消極方面,可能出現自我懷疑的現象,這些經驗對於孩子未來的心理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父母和照顧者的支持和指導在幼兒期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主性和自我認識。

四、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initiative vs. guilt)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發生在兒童大約四至五歲的時期,類似佛洛伊德的性器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表現出自動自發的行為,他們會自發地接受指令、模仿別人、參與幻想遊戲等。

父母和照顧者在這個階段的角色仍然至關重要。如果父母給予兒童足夠的自由,同時保證他們的安全,那麼兒童更容易發展出主動承擔責任的特質。這種積極的發展體現為兒童在探索和遊戲中產生了決心,他們追求有價值和有目的的行為,並表現出勇氣。

如果父母對兒童加諸過多的限制,使他們感到受到扼制或被視為無能,那麼孩子可能會開始感到退縮和愧疚。他們可能會產生對自己價值的懷疑,以及對自己是否能夠實現目標的擔憂。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表現為探險和遊戲中產生決心,以及去追求有價值和有目的的勇氣。而在消極方面,可能會產生無價值感和愧疚感。父母和照顧者的支持和鼓勵在培養兒童主動性和責任感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並有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

五、勤勉對自卑

勤勉對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類似佛洛伊德的潛伏期,發生在兒童從約六歲進入青春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接受學校教育,並發展出勤勉的德行。他們開始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這對於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

父母、老師和社會環境對兒童的支持和鼓勵在此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兒童在每次完成一項工作或學習任務時都受到鼓勵和讚揚,他們可能會將興趣轉移到工作和學習上,並發展出勤勉的傾向。這種積極的發展體現為兒童能夠感到勝任,也就是在完成工作時能夠自主運用智慧和技巧。

如果兒童在學習或工作方面遇到持續的挫折或貶低,他們可能會開始感到自卑和無能。這樣的負面體驗可能導致他們對自己價值產生懷疑,並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表現為勝任感,即兒童能夠自主運用智慧和技巧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而在消極方面,可能產生自卑和無能感。父母、老師和社會應提供支持和正向鼓勵,以協助兒童建立自信心,並培養他們的學習與工作動機。

六、自我認定對角色混淆

自我認定對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五階段,這個階段類似佛洛伊德的性愛期,發生在青春期至大約二十歲的時期。在這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個體需要面對建立自我認同和探索自我角色的挑戰,這涉及了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未來生活的預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在這一階段,個體需要建立一種內在的自信,能夠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以及對未來的規劃有一定的方向感。這種自我認定是對於個體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身份危機的回應。如果能夠成功建立自我認同,個體可能會發展出對自己和自己未來生活的內在信心。

如果在這個階段無法建立自我認定,個體可能會陷入角色混淆的情況。這種混淆可能使他們感到對於自己和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感到不確定,從而導致孤獨、空虛、焦慮和難以做出重要的生活決策。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表現為自我認定,即對自己的認識和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而在消極方面,可能會產生角色混淆,導致對自己和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感到不確定。這一階段的成功發展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足感至關重要。

七、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

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intimacy vs. isolation)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六階段,發生在成年早期,通常在二十至二十四歲左右。這一階段強調了個體建立親密關係和克服孤獨感的重要性。親密關係不僅包括愛情關係,還包括友誼和合作關係。

在這個階段,個體有機會發展出親近、友誼、合作的機會,並建立互信和互愛的關係。這種積極的人格發展表現為愛,是一種關心和奉獻,不僅體現在愛情關係中,還體現在與朋友和社交圈的互動中。

如果個體無法建立親密感,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和疏離。這可能表現為不願與朋友建立親密關係,不願參與合作和互信的互動,最終導致孤獨感和社交疏離。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強調了親密和愛的能力,以及對他人的關心和奉獻。而在消極方面,可能會產生孤獨感和疏離感。成功度過這一階段對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情感聯繫至關重要,並有助於個體的情感滿足和幸福感。

八、生產力充沛對頹廢停滯

生產力充沛對頹廢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是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七階段,發生在成年早期,通常在二十五到六十五歲之間。這一階段強調了個體在生活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包括育兒、事業建設、家庭關懷、社會參與,以及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做出貢獻。

在這個階段,個體需要建立家庭、關心子女、投入事業、並關心社會和社區事務。這種生產力的表現包括有計畫和目標導向的行動,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為社會和下一代的福祉做出貢獻。積極的行為表現為關心,表現在對周遭的人和事情的關懷,以及分享知識和經驗。

當生產力減弱,體力下降,或者個人感到無法實現這些目標時,頹廢感和停滯感可能會產生。個體可能會感到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動力,並陷入一種停滯的狀態。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突顯了關心和為社會和下一代的福祉做出貢獻的能力,以及有計畫和目標導向的行動。而在消極方面,可能會產生頹廢和停滯感。成功度過這一階段有助於個體實現充實的生活,並對社會和下一代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九、統整對絕望

統整對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是心理社會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發生在老年期。在這一階段,個體回顧他們的一生,包括成就、失敗、關係和經歷,並嘗試將這些元素整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個過程通常伴隨著反思過去、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和接近生命的結束。

如果個體能夠滿意地統整他們的一生,他們可能會感到智慧,並具有對過去的深刻理解。他們能夠超越失望和不幸的感覺,並接受生命的各個方面。這種積極的行為特徵是智慧,並表現為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回顧和評估一生。

如果個體在這一階段無法滿意地統整他們的一生,他們可能會感到絕望。他們可能認為過去的一生充滿不幸,並無法超越這種負面感受。這種消極的行為特徵表現為失望和對生命的無意義感。

這一階段的發展在積極方面體現為智慧,以及對過去生活的整體和有意義的理解。而在消極方面,可能會產生絕望感和對生命的無意義感。成功度過這一階段有助於個體在老年期獲得內在的滿足感,並接受生命的完整性。

十、結論

艾利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個體在生命不同階段面臨的發展任務和挑戰。這些階段涵蓋了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整個生命過程,每個階段都伴隨著積極和消極的行為特徵,根據個體是否成功克服階段性挑戰。

  • 嬰兒期的信任對不信任強調了母親的角色,並闡明了如何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對自我和世界的態度有著深遠的影響。
  • 幼兒期的自主對羞愧懷疑描述了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以及父母的支持如何影響自主性和自我懷疑。
  • 學童期的勤勉對自卑探討了孩子在學習和完成工作時的勝任感,以及父母的鼓勵對勤勉和自我價值的建立的重要性。
  • 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定對角色混淆強調了建立自我身份和探索個人角色的挑戰,這對於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至關重要。
  • 青年期的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突顯了建立親密關係和社交互動對於個體的情感滿足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 中年期的生產力充沛對頹廢停滯討論了在生涯中建立事業、照顧家庭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挑戰,以及成功克服這些挑戰如何影響生活充實和滿足感。
  • 老年期的統整對絕望強調了個體回顧生命的能力,以及如何將過去的經驗整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有助於接受生命的完整性和充實感。



這一理論突顯了個體在生命中建立自我認同、建立關係、貢獻社會和回顧生命的重要性,並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 2013年, 郭靜晃、黃明發:《發展心理學》,揚智出版社
有一種東西,淩駕於愛情和自由之上,值得你為之付出一切去守護,這就是我的信仰

職官

功勳0
學研0
法郎10066

156

主題

1526

回帖

10066

積分

爵位利摩日男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四等無任所大使
兼職六等國家文史館館長
兼職六等康樂活動局局長
配偶
發表於 2024-3-16 23:45: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我看過......
讀兒科的時候......
...........
可是後來

我做的都是老人科和臨終科(攤手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
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凡吾所願之事,終將心想事成

職官

功勳0
學研0
法郎9516

49

主題

571

回帖

9516

積分

爵位勃艮第女伯爵
職位二等宮內大臣
兼職三等法屬圭亞那總督
兼職六等庫唐斯市長
兼職六等利曼市長
配偶
發表於 2024-5-26 13: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讀 謝謝分享

有一學期基於興趣有修習教育心理學,因為學期性課程的限制倒是剛好把Erikson的理論簡單帶過了,在這裡有讀到詳細的覺得很感謝。
我剛好處在第六和第七階段的時期,但看起來好像都快要發展障礙了XD,趁現在反思一下不要變得太社交疏離。
L’enfer c’est les autres.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素材授權及鳴謝|法蘭西帝國

GMT+8, 2024-9-20 05:54 , Processed in 0.0179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