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9|回復: 0

[原創] 讀《長日將盡》

[複製鏈接]

議員

功勳0
學研0
法郎8356

216

主題

1079

回帖

8356

積分

爵位土魯斯伯爵
職位二等國民議會議員
兼職三等下諾曼第總督
兼職三等參贊資政
兼職萬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配偶
發表於 2025-3-23 21:3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可曾因錯過而無法原諒自己?」

讀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如同凝視一幅被黃昏籠罩的舊畫,色彩溫暖卻隱約滲出冷意。這不是一部關於偉業或激情的小說,而是一次緩慢卻無法挽回的沉淪,一曲以「體面」和「職責」構築卻終將崩塌的挽歌。史蒂文斯(Stevens),這位將「專業」內化為人生信條的老管家,耗盡生命維繫著一座莊園的秩序,卻在餘生中,發現自己的內心已成為一座廢墟。

一、體面與自我放逐:《長日將盡》與《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倫理抉擇

史蒂文斯是「體面」(dignity)的化身。他將責任、克制與自我犧牲奉為信仰,將感情封存於無法觸及的深處。在父親臨終時,他選擇繼續在宴會中侍奉賓客,聲線平穩,面無波瀾。這一刻看似體現「專業」,卻也讓讀者心中生出一道隱隱作痛的罅隙——這究竟是無懼,還是無知?是崇高,還是自我放逐?

這樣的倫理困境,不禁讓人聯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在那部宗教、道德與人性並置的經典中,艾留沙選擇以信仰與道德承擔生命的重量,而伊凡則在理性與責任的思辨中崩潰。史蒂文斯的選擇,或許更近於伊凡——他將「責任」視為終極價值,卻在捨棄情感後成為倫理機器般的存在,終於在長日將盡之際,才驚覺自己早已將「自我」賣予無形的信仰。

史蒂文斯與伊凡的命運交錯成對比:一個在職責中走向空洞的孤寂,一個在理性中墜入瘋狂。兩者都在「道德」的桎梏下成為人性的遺民。

二、遲來的自白:《追憶似水年華》的時間回溯與《大亨小傳》的悔悟

石黑一雄將《長日將盡》的結構設計成一次橫跨英國鄉間的旅程,但更是一場橫跨記憶、質疑與自我審判的心靈獨白。這種對「逝去時間」的回望,無法不讓人想起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普魯斯特筆下的馬塞爾在瑣碎記憶中尋找失落的自我,而史蒂文斯則在每一次對往昔的追述中,試圖解構自己的一生——然而,回憶並未帶來救贖,而是讓他更清晰地看見了錯過的代價。

「你是否快樂?」當史蒂文斯終於問出這個遲到了半生的問題時,肯頓小姐(Miss Kenton)眼中的淚光,是整部小說最沉重的句讀。此刻,讀者仿佛看見了費茲傑羅《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中,蓋茨比在燈塔綠光前伸出的手——那是對無法挽回的過去、無法實現的夢的徒然探求。蓋茨比無力跨越時間之河,而史蒂文斯則無法跨越自己親手築起的情感堤防。他們都將「某種信仰」奉為圭臬,卻在殘陽餘暉中,看見了自己已錯過的整個生命。

三、石黑一雄的「缺席之聲」:《局外人》式的自欺與沈默的重量

史蒂文斯的語言常常繞圈、遮掩、迂迴,他談論「偉大的管家」該有何等特質、分析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選擇,卻始終逃避直面「我是否錯過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種與加繆《局外人》(L’Étranger)遙相呼應的自欺與隔離。梅爾索在母親去世時面對世界的冷漠,史蒂文斯則在父親臨終時面對自我的無感。兩人皆選擇將感情深鎖心底,表面上是理性的、冷靜的,然而石黑與加繆皆用一種「空白」般的敘述,讓讀者從縫隙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斷裂。

石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讓史蒂文斯在語言中「自我出賣」:
1.在言不及義的話語後,是從未說出口的愛情。
2.在對達林頓勳爵的盲從背後,是無法承認的錯誤與羞恥。
3.在看似平靜的回憶中,是那無可追回的時光之傷。

這種「缺席之聲」(the voice of absence),是一種由「未說之語」構築的弦外之音。石黑的文字,看似平實無華,實則每一句都如滴水穿石,直擊情感的深層。

四、存在的荒誕、倫理與餘暉下的醒悟:《存在與虛無》與《人間失格》的影子

史蒂文斯無疑是一位存在主義式的人物。他與沙特《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中的羅坎坦一樣,陷在對「自我」與「自由」的根本質疑之中:
1.自由的矛盾:沙特認為人被「自由」所詛咒,而史蒂文斯卻將「選擇」交付給「職責」,在無聲的順從中放逐了自己的自由。
2.虛無的注視:沙特筆下的羅坎坦在存在的荒誕中感到作嘔,而史蒂文斯則在黃昏碼頭的回望中,對自己「未曾活過」的人生產生無聲的戰慄。

若進一步觀之,史蒂文斯也帶有太宰治《人間失格》(No Longer Human)中葉藏的影子。兩者同樣習慣以「角色」來對抗人生的荒涼——一個是「體面的管家」,一個是「滑稽的社會人物」。但在面具滑落後,史蒂文斯面對的是遲來的悔悟,葉藏則墜入了徹底的崩解。

五、餘暉中的自白:《浮士德》的交易與《聖經》的得救

《長日將盡》無疑是一部現代版的《浮士德》(Faust):史蒂文斯將「生命」賣予了「體面」,換取了無懈可擊的專業與名聲,但當日暮降臨,他才發現,失去的原是生命中最真摯的部分。這種交易無聲卻致命,因為它在交易之時,便已剝奪了悔悟的機會。

然而,石黑一雄終究不是歌德,他讓史蒂文斯在「無法回頭」的碼頭邊,仍能看見微光。雖然肯頓小姐已不再回來,雖然長日將盡,但在最後一頁,史蒂文斯卻輕聲說道:「Perhaps it is time to practice a little bantering with new people.」——或許,是時候學會如何好好說話了。

這一句看似微不足道,卻宛如《聖經》中的得救瞬間:「For in much wisdom is much grief: and he that increaseth knowledge increaseth sorrow.」(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然而,即便如此,人仍願意選擇去理解、去體驗、去活過。

六、長日將盡,餘光可拾:悔悟之中亦有溫度

石黑一雄讓我們看見,錯過或許無可挽回,但承認與悔悟並非無意義。人生無法重來,但理解「何以錯過」,便已是「找到」的開始。

那些無法逆轉的遺憾,仍可在回望中成為理解自我與世界的微光。正如狄蘭·湯瑪斯所言:「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即使長日將盡,夜幕低垂,我們仍要帶著悔悟與愛的餘燼,迎向最後的暮光。

長日終將盡,唯有在餘暉中直面自己的影子,生命才終得完整。
朴樹散花,不知去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素材授權及鳴謝|法蘭西帝國

GMT+8, 2025-4-3 16:27 , Processed in 0.0236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