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奧托·德拉布雷 於 2025-5-2 10:10 編輯
腸道微生物是腸道尿毒素生成的「根本來源」,其中負責代謝產生Indoxyl sulfate(IS)、p-Cresyl sulfate(p-CS)與TMAO前驅物(TMA)的細菌,多屬於特定類別的厭氧菌群與蛋白質發酵菌。
一、腸道中代謝尿毒素的微生物 如何存在?
1. 常見細菌類別與功能類別 | 屬 | 功能 | 代表物質產生 | Firmicutes 門(厚壁菌門) | Clostridium、Ruminococcus、Eubacterium 等 | 厭氧發酵,分解色胺酸、酪胺酸 | 吲哚、對甲苯酚(IS、p-CS) | Bacteroidetes 門(擬桿菌門) | Bacteroides | 分解蛋白質與氨基酸 | 吲哚、對甲苯酚 | Proteobacteria 門(變形菌門) | Escherichia coli 等 | 分解色胺酸、膽鹼 | 吲哚、TMA | Actinobacteria 門(放線菌門) | Eggerthella, Collinsella | 參與多種芳香族化合物代謝 | 吲哚 | Verrucomicrobia 門 |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 可間接調節蛋白代謝環境 | 影響代謝平衡,但非直接產毒菌 |
這些菌屬大多屬於常住菌叢(commensal microbiota),但當飲食高蛋白、低纖維、或腸道菌群失衡(dysbiosis)時,其蛋白質發酵功能強化,尿毒素生成大增。
二、這些細菌的來源為何?
1. 出生階段獲得:2. 哺乳與早期飲食:3. 後天影響來源:來源 | 影響 | 飲食組成 | 高動物性蛋白(如紅肉、乳製品) → 增加膽鹼、色胺酸、酪胺酸供應,促進蛋白質發酵菌生長。 | 抗生素使用 | 長期或頻繁使用會破壞益菌,導致菌群失衡,使代謝毒素的菌群比例升高。 | 腸道疾病(如IBD) | 會改變腸道屏障與微生物生態,提升發酵蛋白菌群活性。 | 老化與CKD進展 | 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導致代謝毒素產生菌(如Clostridium)過度增殖。 |
三、總結Indoxyl sulfate、p-Cresyl sulfate 與 TMAO 的生成,來自腸道中具蛋白質發酵能力的菌群,這些菌群是人類自出生後逐步建立的。 在高蛋白、低纖維、抗生素濫用、腸道功能失調、老年人或CKD患者中,這些細菌往往「功能性過度活躍」,導致尿毒素產量升高。 它們不是「外來感染菌」,而是體內原生共生菌中,在特定環境與代謝條件下表現毒性潛能(toxigenic potential)。
|